無人機調查取證為檢察公益訴訟插上 科技翅膀
2021-11-04 17:07:36 閱讀量 1.9萬次打開箱子,取出飛行器,開啟飛行器、遙控器、連接固定云臺相機、觀察周圍環境、設置模式、推桿起飛……近日,在辦理一起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時,永寧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馬易東熟練地使用無人機取證。
在開展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專項檢察監督活動中,永寧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發現,勝利鄉110國道東側、銀巴高速南側有部分土地露天堆積了大量粉煤灰,以及少量建筑垃圾等。“現場目測感覺一眼望不到邊,用相機拍攝也比較模糊,無法知道堆放面積、周圍污染破壞的情況,周圍有沒有水源地和重要保護設施等。”馬易東說。
隨即,他和同事用無人機對目標物進行方位、概貌、重點部位及細節拍攝取證,再加上現場勘測,最后檢察官確定,現場堆放面積達85.82畝,包括廢棄磚塊、木板、廢舊鐵架、水泥石塊等建筑垃圾,以及雜草、枯樹枝、煤灰等。因為此地緊鄰賀蘭山,為保護環境,永寧縣人民檢察院立即立案調查,并向勝利鄉政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隨后,勝利鄉政府對該區域進行集中整治,清理垃圾450余車,并由寧夏黃羊灘農場公司負責植樹6000余棵。
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大多具有復雜性、長期性、隱蔽性等特點,致使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時會遇到追溯獲取證據難、線索發現率低等難題。為此,我區檢察機關近年來不斷更新技術手段,把科技裝備打造成助力公益訴訟案件的“取證利器”,其中無人機的使用更為公益訴訟案件辦理插上科技的翅膀。
“以前辦理公益訴訟案子,只能靠眼睛看、腳步量、用相機拍照,無法取得全景,如果周圍有山有河,取證就非常麻煩。”馬易東說。為提高公益訴訟案件取證的質量和效率,2018年,永寧縣人民檢察院購買了一套2萬多元的無人機設備。
“第一次飛無人機,是在黃河河灘地發現大面積堆放的垃圾,因為堆放的垃圾太高,現場無法勘查了解全部情況。”10月19日,馬易東告訴記者,為了看清違法現場全貌,他第一次嘗試飛無人機,感覺特別緊張,因為買回來,只是無人機公司進行了簡單教學,當時現場樹木又多又矮,他的技術又不熟練,生怕把機子弄壞,只是簡單地飛上去拍照、錄像,全景拍攝的畫面讓他感到很震撼。隨后,為了讓無人機“飛得更高更遠”,彌補傳統取證方式的局限,馬易東參加了專業培訓,并于2019年考取了“飛手證”“證不好考,理論知識考試必須過90分,實際操作要運用環繞、定點飛行等拍攝,組成一個作品,合格才能過關。”
“利用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對案件現場調查取證,可以突破地形和空間限制,充分發揮拍攝面廣、視野開闊、定位精準等優勢,有效解決因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等客觀條件限制人工調查取證的問題。”馬易東表示,無人機現在已經成為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取證的重要手段之一。